金银花比叶子更好功效吗?
金银花在夏初开花,颜色从白色渐变为黄色,因一蒂二花,两条花蕊探出,形似开口的雄狮双爪,又似双蝶戏珠,故得道“银花双挂”之名。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记载,其性甘寒气芳香,“环抱而生,至夏初开花,一蒂两花,二花捧芯,形似同心,白者初开,黄者将谢”等等。历代医家在防治瘟疫中发现,许多清热之药,独用疗效甚佳,与其他药配伍则效力减弱,例如黄连,单用时在泻火解毒方面,效果比入复方后要好。
从现代药理方面来说,单味药的提取物较复方提取物其菌落指数分别为3379、2827;抑菌率分别为70.45%、52.7%。说明单味药的抑菌能力优于复方剂型。因此,如果用于治疗痈肿疔疮、虫毒恶疮、杨梅疮等热毒之证,金银花可以单味药大剂量服用。有人为了加强金银花的消炎解毒作用,用金银花连同它的叶子一起泡水喝或煎水服用,这种做法并不科学,有悖中医原理,实属错误。
中药界有一句话叫“树梢枝根花与皮,生痰饮酒发疮痍”。这就是说,根、皮、枝等大多是植物中接近土壤的部分,一些病毒等有害物质可沿根部、皮部向上生长和扩散,这些部分所含的致病因素较多,易使人生痰生痈,诱发疮疡。同样,花朵与叶子也是容易染菌生毒的部位,且花叶皆轻浮上扬,可生痰化疮。故而这些药物大多苦、辛、咸味者居多。而味之甘者,大多不生痈疡、疮癞。所以,含有根、皮、枝、叶的中药不能长期服用。尤其对于平素体有虚寒者,如经常反复感冒,或患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或患胃炎,经常怕冷、消化不良、大便溏泄者,服入后,其反作用非常显著。这些人群用花叶类中药容易生痰,影响肺气开合,而容易患咳嗽、咳痰、咳喘、腹胀、泄泻等症;且用生疮之药后,常使原有的疮疡不易收口,容易溃烂流脓。
其实,像马齿苋、锦灯笼、紫花地丁、蒲公英等,这些既能入药又能作为野菜食用的植物,其疗效主要是在根茎和果实上,叶和花常常是容易生毒生菌的部位。金银花甘寒、气香,味薄,主要功效是祛病解毒,清热而不上浮。如果连同叶子一起入药,则其甘寒清香之性会有所下降,反使苦寒上浮之性加重,从中医理论的角度讲,会使原本“少火生气”者受损,而“壮火食气”者更亢。从现代药理方面来说,叶部所含的绿原酸少,而根所含的反为最多,所以,无论从中医原理还是从现代药理方面来说,都不宜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