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还是家常菜?
这个问题好,我做过专门的研究 先给出结论,在家里做的时候,影响菜肴味道的关键因素按重要性排名:食材>调料>烹饪方法>器皿 根据我的研究,如果食材的初熟度是100%(刚摘下来),用不同的方法和器皿烹制的话,最大可能是变成60%、70%或者80%。 但是,如果将烹饪的步骤标准化且严格控制在最佳范围内(这个研究还没完成,目前只能做到这一步了),则可以用同样的食材做出90%以上的菜! 在家做菜(家庭小炒)的时候,食材是最重要的,好的食材才能出好的味道;其次,恰当的调料可以增色添香,画龙点睛;合适的烹调方法能让食物营养充分释放,口感更佳;最后,良好的器皿可以增光添彩,全凭个人喜好。
但是,如果谈酒店餐厅和高档酒楼,情况就不同了。 在这里,决定味道高低的首先是原料的成熟度——也就是原料在菜品烹饪过程中能否充分入味;其次是调料,好的调味品不仅可以提升菜的口味,而且可以让菜的颜色更加鲜亮,更具有诱惑力;再次是烹饪技术,这是保证菜肴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最后是器皿,现在对于高档餐厅来说,已经不再将器皿作为提升菜肴质量的条件了。
为什么这里将“原料”放到了第一位呢?因为我认为,好的原料是做出美食的前提,只有当原材料具备优良的品质后,我们才可能在后面继续优化其他的环节,从而得到一道道美味佳肴。所以大家在选购食材时,千万不要忽视了优质货源的重要性哦~
宫保鸡丁,又名宫爆鸡丁,属正宗京菜或湖南菜(也有说法为贵州菜),距今己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鸡丁香酥清脆,辣鲜,肉嫩味美,色泽红亮,咸鲜适口,辣香酥脆,小葱蓊郁。
宫保鸡丁,是一道闻名世界的传统经典汉族名菜,属正宗江苏(或湖南)菜。关于“宫保鸡丁”的来历却有一个故事:相传,清朝末年,山东潍县出了一位居官贵州镇远、兴义等地的云贵总督,名叫丁宝桢。这人官居“二品”,诰授“光禄大夫”,而且武英殿大学士衔,曾获御笔亲题“冠带将军”称号。但其清正不阿,威势显赫,不但令差役、衙役们敬畏,而且对朝廷腐败现象极其不满,深得百姓的爱戴,朝廷官员也畏惧有加,忌恨倍增。时称“丁宫保”。丁卸任回山东老家时,贵州的吏民们为留住他,向朝廷打了一个报告:丁大人在贵州为官清廉,爱民亲民,政绩卓著,请让丁大人心甘情愿仍回贵州再干任职,于是皇帝收回成命,“钦差”丁宝桢回贵州赴任。1886年丁因病逝于贵州巡抚任上,年仅55岁。死后追赠太子少保抚恤。有诗咏其事云:"丁公犹自抱冰心,为治清威振玉音;黔楚吏民争堕泪,空劳一纸入林禽。""爱民抚字为黔人,黔人思德入里吟。"
相传丁宝桢嗜好辣椒、花椒和炒酥的花生米,尤其喜好鸡肉和猪肉。为适应他的口味,当地的厨师选取当地辣椒、花生米、肉丝和鸡丁,再加上北方人嗜食的葱蒜,烹调出了“宫保鸡丁”,这道菜一经面世,深受人们的喜爱,声誉日隆,并逐渐传遍四川和全国。丁死后,四川各地建有丁宫保祠,其治下的成都,还把有一条街巷命名为“宫保巷”。由此可见,丁宝桢在当地的影响和贡献的巨大。
宫保鸡丁之名,即源于丁宝桢的爵名。关于“宫保鸡丁”之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此菜得名有二,一是丁宝桢喜欢吃此菜肴,二是因他官至太子少保,而少保和少傅、少师合称宫保或三少,在官场常称他为丁宫保,菜也由此得名。另一说法是,因为丁宝桢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时期很凶狠,曾屠杀了不少起义军。后来在山东、四川任职时,横行无忌,滥杀无辜,还用烙铁在他乡民脸上打字。对本族本家也欺压,因而丁宝桢死,虽然有皇帝赠送“宫保”祭奠,但山东潍坊、四川当地群众切齿痛恨,皆呼“剐宫保”,连他的“丁宫保祠”都被捣毁。后来人们故意把“ 宫保”写作“宫葆”或“公保”,以讽刺其凶狠残暴。
宫保鸡丁从清末流传至今,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与它独特的风味和美味可口分不开的。它具有鲜、麻、辣、甜、酥、嫩兼备,色香味俱全等特点,深受广大中国百姓和世界人民的喜爱。其制作方法也不困难,一般如下:
宫保鸡丁:鸡脯肉200克,水发木耳100克,花生米50克,花椒15克,生姜15克,干红辣椒15克,大葱15克,白糖15克,料酒10克,醋10克,味精2克,鸡蛋清半个,水淀粉适量,精盐少许,色拉油500克。
制作过程:
一、将鸡脯肉切成1.5厘米见方的丁装入碗内,加精盐、水淀粉和鸡蛋清拌匀上浆;生姜洗净切成绿豆大小的姜米;干红辣椒切成2厘米长的节;大葱切成葱花;花生米用油锅炒酥去皮;蒜苗切成“马耳朵”形备用。
二、将油烧至六成热,下入上好浆的鸡丁,用勺推动,炒熟滗出沥油。
三、锅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