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鲢为什么好吃?
“花鲢为什么好吃”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儿莫名其妙,就像在问“西瓜为什么这么甜”一样。 不过,这么问也有他的道理。因为相比黑鱼、鲤鱼等常见淡水鱼肉,花鲢鱼的滋味要柔和很多,肉质也显得特别细腻,似乎“不紧不慢”的样子,因此很容易给人留下“好吃”的印象。 但这只是表象而已。
事实上,花鲢的肉质一点儿也不粗,甚至跟细腻也没有多大的关系。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印象,正是因为花鲢在自然界食物链中处于相对底部的缘故。 首先,我们要知道,任何一种动物的肌肉都可以分为两部分—横纹肌(俗称“瘦肉”)和平纹肌(俗称“白肉”)。其中,横纹肌是由许多平行排列的肌纤维组成,每个肌纤维由无数肌细胞构成;平纹肌则由粗细不一的肌纤维交织而成。 不同部位的肌肉,其含肉量有着明显的区别。以我们最常吃的猪五花肉为例,它的肥瘦比接近1∶9,而腱子肉的肥瘦比则是8∶2。这主要是因为不同部位的肌肉,其运动特点存在差异的缘故。比如说猪肉最嫩的里脊肉,由于很少参与拉伸动作,所以肌纤维短而分布均匀,脂肪含量自然也高不了;猪蹄因为几乎不参与拉伸动作,而且需要支撑整个躯体,所以肌纤维也非常粗大。
花鲢虽然被称为“混养鱼”之一,但实际上的主要食性还是以浮游动物为主。这种食性决定了花鲢的胃肠容量不大,加上本身体型较大,所以相对于其他鱼类来说,花鲢的肌纤维也不算得太粗。再加上花鲢是底层鱼类,平时不怎么运动,所以肌纤维显得尤其的长。 除了运动特性外,不同的食物来源也会造成鱼肉质地和味道上的不同。以草食性鱼类为例,它们体内的蛋白质会经过胃肠道的初步消化后形成氨基酸,再被吸收进入血液,供给机体利用。而肉类中的蛋白质要先经过胃蛋白酶的水解为多肽,再被肠道内微生物分解成单糖,最后才能成为可供机体直接利用的能量物质。 可以说肉类(荤食)中的蛋白质是一种“半分解状态”的营养素,必须经肠胃道的消化吸收才能转化为人体可用能量。而对于以浮游植物为主要食物的浮游动物来说,其体内的蛋白质是一直处于“完全溶解”的状态,可以直接供机体使用。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花鲢其实更偏素食一些,其鱼肉的质感也相对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