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如何做好吃?
小时候,常到外婆家去玩 记得有一次,在外婆家吃到一碗很好吃的面!!! 筋道、爽滑 而且十分入味 一碗下肚 舒坦 不禁感叹 啊~真好吃啊~ 后来才知道,那碗面的主料不是面,而是……牛皮 (哇靠!太狠了!) 不过,当时小,也不觉得有什么 反而是外婆做的红烧肉、粉蒸肉、炖猪蹄这些,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可到了后来 再也没吃过那么好吃的酱牛肉和炖猪蹄…… 那些所谓的“美味”,都只是在“满足嘴瘾”而已,味道并不足道。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触呢? 因为我在北京开了个面食小店,专门卖拌面(刀削面)和焖烧杯(把饭菜焖在杯子中送学生) 在制作过程中,我发现,要想让食物的口感变得出色,重要的不仅仅是食材新鲜、配料得当,还必须有耐心的等它“入味” 比如做凉拌菜,需要它充分浸泡在汤汁里,至少半小时; 而做焖烧杯,更是要让它和配料们“相亲相爱”,至少要四个小时 否则,食材生硬、味同嚼蜡,口感好不到哪儿去 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 一切美味都是“熬”出来的 当然,这“熬”不是胡乱熬一通,是需要方法的 如果方法得当,即使是最普通的原料也能烹饪出令人称赞的美食来
回到这个问题 上好的牛腩,配上一碗清汤,再撒点葱花,美味至极 但若是你直接把牛腩放锅里煮,恐怕很难吃到这样的效果 为什么? 因为你没有给牛腩足够的“入味”时间呀 只有把它腌透、煮熟,再经过漫长地炖煮(至少一个小时),才能享受到它的美好滋味 你说用高压锅? 我想你应该还没有强大到可以压制一只“吃货灵魂”的地步吧~
所以,学会“熬”很重要 除了“熬”,还要会“调” 比如说酱牛肉 现在很多餐厅、小店,他们做出来的酱牛肉颜色很漂亮,棕红油亮,看起来很诱人 但是你如果仔细打量,就会发现它们的肉质很松散,切开来纹理凌乱且粗犷(不是特别细致的那种) 这是因为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食盐或者生抽之类的调料来调淡咸水,使得酱汁变得浓郁,能够“浸住”食材 这样制作出的菜肴,虽然色彩好看,但是味道却是单调且厚重的,没有什么层次变化 其实,更好的做法应该是这样: 先给食材上色(老抽少量多次加入),然后控干水分 接着,给酱料调味:白糖、八角、桂皮、香叶、生姜一起放进锅里,小火炒香 等到香料炒出香味后,倒入适量开水没过食材,小火慢慢焖煮 根据不同的食材,关火后焖30分钟—2个小时不等 然后,打开锅盖,用筷子戳一下看是否熟透,并且检查盐度 (这里要注意,不要过早放盐,不然会使食材变硬变韧,不易入味) 最后,收汁儿,出锅前撒上葱花 如此,一道酱香浓郁,色香味俱全的酱牛肉就制作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