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虾好吃么? 没吃过,没试过,不好评价
不过可以讲讲关于螳螂虾的事 螳螂虾(又称螳螂鱼、魔鬼鱼)生活在太平洋西岸的岩礁处,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异尾下目螳螂蟹科动物。因为身体一般呈青蓝色,部分具有暗褐色条纹或斑点,第一颚足近爪部有2-3行突起(此特征可作为识别特征),所以在分类学上属于异尾下目的螳螂蟹科。这个眼睛似睁非睁的“睡眼”,好像刚刚睡醒的样子 。由于它头胸部上有两对非常锐利的附肢,因此又被称为“大海马”;因为它的第二腹足的形状很像人的大拇指,所以又有“海大象”之称,是海洋中重要的食物源之一。
1957年,澳大利亚的皮尔(Pirl )首先发现了这种新生物,并命名为Pylopaguruspilipes。我国学者于1980年和1984年先后进行了描述和记录。
下面放一些图,大家感受一下这神奇的生物~
喜欢不喜欢?
赞同 4989 喜欢 收藏发布于 2024/6/14 20:10:55 对于外国人来说,螳螂虾(Mantis shrimp)可是深海里的一道好菜,但对生物学家来说,无论是研究它们的特殊视力还是发达前肢,螳螂虾都有着十足的魅力。现在,来自加利福尼亚科学院(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的新研究又给了我们一个研究螳螂虾的理由,因为科学家发现,螳螂虾演化出了能加工和储存碳水化合物的器官,也就是一种“肝脏”。
动物界的碳水化合物
无论对何种生物来说,碳水化合物都是必不可少的有机成分,像糖原(glycogen,俗称动物淀粉)这样简单的多糖就是可迅速利用的能源储备,而且也能在分子水平上稳定细胞、对抗各种应激。
对植物和昆虫等光合生物而言,它们天生就有加工这些碳水化合物的能力,但是对诸如脊椎动物的非光合生物而言,加工转化需要特殊器官来完成,比如肝脏、胰脏,等等。但是,在整个海洋甲壳类生物中,这种具备加工能力的器官还从来没有被报道过。
螳螂虾就是甲壳类生物家族(虾、蟹、 lobster等)中的一种。科学家说,在长达两亿五千万年的时间里,螳螂虾的演化都比较缓慢,它们也保持了一种独特的、近乎原始的特征:一对大而长的镰刀形前肢(口亚肢)。螳螂虾可使用这对前肢进行捕食,根据不同的种类,有的螳螂虾是用前肢的刺进行“戳刺”捕猎,而有的则是用鞘状的前肢进行“重击”。事实上,螳螂虾的这双前肢可谓威力十足,它能以火弩流星般的速度击穿蛤蜊坚硬的贝壳。另外,在螳螂虾的口器上方还有一个所谓的“胃兜”,它能将螳螂虾吞下去的坚硬食物研磨、压碎。所以,一直以来,生物学家都以为“胃兜”对螳螂虾来说是功能独到而且必不可少的消化器官。
直到最近,加利福尼亚科学院的生物学家们发现,螳螂虾竟然具备一种特殊构造,它能让螳螂虾在“胃兜”发挥功能之前就开始分解消化了。“这是整个甲壳类动物中前所未有的器官,”该研究的领头人,海洋生物学家Hannah Owens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发现螳螂虾除了‘胃兜’之外竟然还有额外的消化方式”。
螳螂虾特殊的碳水化合物加工器官
由于螳螂虾有300多种,分属“戳刺”和“重击”两种,所以为了检验螳螂虾的消化系统,Owens和同事们针对这两大类别选择取样了11种螳螂虾来研究它们的解剖结构和基因组。结果,他们发现,在螳螂虾的胸部(中段)都有一个充满血管的组织器官,它完全独立于螳螂虾传统的胃部消化系统(口器和“胃兜”区)。而且,在这个器官的细胞内,都充满了像糖原一样的多糖微粒。
除了组织形态的研究,基因组分析也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确证了这个特殊器官就是螳螂虾的“糖原存储库”:通过分析这个器官内基因的表达,科研人员确定其组织构成主要是实质细胞(parenchymal cells),而这是在脊椎动物肝脏所发现的细胞。“实质细胞就是动物体内新陈代谢和碳水化合物转化的中心。”Owens解释说。
所以,两个方面的证据都确证螳螂虾“肝脏”器官的存在。Owens在解释这个特殊器官功能的时候还说,“螳螂虾在吃东西的时候,首先会将食物从口器送入这个具有碳水化合物处理能力的‘肝脏’器官,经糖原合成等代谢反应处理之后再将食物送达后面的‘胃兜’进行研磨。所以,‘肝脏’器官在食物真正被咬碎和消化之前就开始了消化代谢反应”。也正因如此,研究人员认为“胃兜”并非螳螂虾必不可少的消化器官,它在有机分子代谢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可能要小于人们的预想。
“这一新器官的发现刷新了生物学家对螳螂虾消化系统的认识”,加利福尼亚科学院的节肢动物学家Paulay说,“而且它还说明,‘胃兜’的重要性在螳螂虾的进化历史中是逐步得到加强的”。对下一步的研究,Owens说:“我们现在感兴趣的是进化的问题,我们想知道螳螂虾是如何演化出这种消化器官的,以及它在螳螂虾进化历史中起的作用又是如何变化的”。
赞同 841 喜欢 收藏发布于 2025/2/14 7:19:15